战国时期人才确实极为济济,但为什么几乎没有人为东周天子效力呢?战国是在春秋之后又一次深刻变革的乱世,诸侯国之间的竞争高度白热化,七雄各自向外扩张、向内整顿,最终秦国在连续的战争与改革中完成统一。正如人们常说的,乱世往往是英雄辈出的阶段,战国各地涌现出大量俊才、改变政局的人物。秦国的商鞅、白起,赵国的平原君、廉颇、蔺相如、李牧,韩国的韩非,楚国的吴起、春申君,燕国的苏秦、乐毅,魏国的庞涓、信陵君、魏无忌、龙阳君,齐国的孟尝君田文、田单等都是典型代表。这些人才能在各自的舞台上大放异彩,然而他们几乎没有选择为东周天子效力的路径。
事实上,人才往高处走、水往低处流,这是一条跨越千年的自然规律。到了战国时期,周王室的权势越来越衰微,未来的发展空间和前途都变得捉襟见肘。提到东周,除了第一位天子周平王之外,后来的诸位天子多半名不见经传,甚至连在位者的实际影响力都被历史长河冲淡。相较之下,战国七雄的诸侯君主一个个声名在外、权势滔天,哪怕只是名义上的“天子”,也比周王室更具号令力与现实资源。周天子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基本失去了对局面的掌控能力,其实际管辖的土地日益缩小,远远不能与诸侯国比肩,东周王室的领土仅剩下今天河南省西北部一隅之地,犹如一个被边缘化的小诸侯国。这种境况决定了无论是谁,都很难在周天子麾下获得可观的发展空间。
展开剩余44%如果一个人才去为周天子效力,势必面临发展受限的命运。以商鞅为例,他的改革若被天子的权威所束缚、受限于礼制与世家的保守势力,原本激发秦国变革的火花就会被压制,改革的路径会变得极为狭窄、甚至走向失败。更何况,战国的将才们多半希望在强大的国家里实现更大的作为,指挥一支强悍的军队、实施深刻的制度变革、以实际功绩来换取名声与地位。若效力周天子,既没有足够的权力结构去推动大规模改革,也没有稳定的战线去检验和展示个人才能,往往要面对内忧外患、官僚阻力和四处觅食的生存压力,失败的风险极大。于是,这些人才更愿意投向已经崛起、对他们的才干更具需求的诸侯国,寻求更广阔的发展舞台与施展空间。
发布于:天津市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